濟南建功立業新時代 譜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濟南企業智能化生產線
黨的十八大以來,濟南建功立業新時代,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機遇,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加快落實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會戰略,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力推進“六穩”“六!闭呗涞匾娦,經濟社會事業穩定健康發展,譜寫出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經濟總量不斷攀升 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10年來,濟南市經濟社會事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經濟總量不斷攀升,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濟南市統計局提供的數據充分體現了這一變化。
經濟總量達到新高度。2012年-2021年,全市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7.7%;地區生產總值先后跨越五千億、六千億、七千億、八千億、九千億大關,2020年突破萬億大關,達到10140.91億元,成功進入“過萬億城市俱樂部”。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為11432.22億元,為2012年的2.15倍。
人均生產總值邁向新臺階。人均生產總值相繼登上七萬元、八萬元、九萬元臺階,2019年突破十萬元,達到104180元,2021年為123075元,約為2012年的2倍。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21年,全市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57449元和22580元,分別比2012年高24879元和12086元。
財政金融運行穩健。濟南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2012年的380.82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1007.61億元,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2021年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23436.96億元,比2012年增加13543.13億元。
消費品市場蓬勃發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2012年的2323.60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5126.10億元,年均增長9.2%。常住人口平穩增長,由2012年的838.5萬人增加到2021年的933.6萬人,年均增長1.20%。
過去10年,濟南的發展是高質量的發展,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全市三次產業結構構成由2012年的5.1:40.0:54.9調整為2021年的3.6:34.7:61.7。
工業強市取得新成效,2012年至2021年,全市工業大類產品由142種增加到近300種;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由1357億元增長到2746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由1417家增長到2548家;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由5032億元增長到8336億元,向萬億目標堅定邁進。
濟南的發展是綠色發展,清潔能源占比逐步提高,2021年規模以上工業天然氣消費9.2億立方米,比上年增長14.7%!笆濉逼陂g,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累計下降32.9%,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降低20%以上,碳排放強度累計下降31.3%。
新舊動能轉換由量到質 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周軍是山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他帶著技術創業,在歷下區注冊成立山東亞歷山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先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又獲評高新技術企業。在濟南市科技、人才政策培育支持下,短短幾年時間,該公司成長為國內移動機器人領域為數不多擁有自主控制系統的企業之一。
周軍說:“做科研實現從0到1的突破,做企業實現從科研成果到生產力的轉化,實現了從1到100,再通過投資發展實現從100到10000的擴張,三個階段的創新形成體系,掌控產業鏈,引領行業未來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濟南市科技局持續開展高成長性科技企業梯度培育工作,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2012年的392家增長到目前的4397家,增長了10倍多。尤其是近三年來,濟南市通過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三年行動計劃》,借助數據共享協調機制提升培育效率,已連續兩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列全省第一位。
2021年,濟南發明專利授權量8208件,是2012年的3.9倍,年均增長16.2%;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368家,是2012年的22.4倍。涌現出一批獲獎科研成果,2021年獲得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6項,二等獎50項;獲得省級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二等獎17項。
獲評高新技術企業后,企業可享受各級獎勵,企業所得稅、城鎮土地使用稅減按征收。一位企業負責人說:“通過‘科小’評定、‘高企’申報,企業的人員管理、技術立項及驗收、財務等各環節走向規范,對未來企業上市將起關鍵作用!
有一組數據值得關注,在濟南市專精特新企業中,科技型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占比91.5%;上市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占比46.4%。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從2012年的39.55%增長到目前的56.91%,增長17.36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對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度不斷增強。
濟南市科技局日前發布《濟南市加快推進企業高質量科技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征求意見稿),新政策將以數量突破、質量提升為核心目標,致力于推動高新技術產業高質量發展。
“新政策支持規模以上企業發展成為高新技術企業,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壯大成為規模以上企業。我們將堅持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用數字化手段改進工作、提高效率,通過科技企業梯度培育,為濟南‘走在前’貢獻科技力量!睗鲜锌萍季窒嚓P負責人說。
數字化高質量發展“走在前” 與實體經濟融合創新
當今時代,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是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機,是新一輪國際競爭重點領域,必須抓住先機、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黨的十八大以來,濟南加快數字化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發展水平全省第一,先進制造業發展水平全省第二,2021年先進制造業和數字經濟發展水平雙雙邁入國家一線城市前列。
濟南率先深入實施數字經濟引領戰略,在全國率先提出打造數字先鋒城市,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城市數字化協同發展,數字經濟占GDP比重達到45%,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比達到16%,居全省首位,數字經濟發展水平躋身2022數字經濟城市排行TOP50全國第六位,工業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發展水平均居全國第八位。
數字產業化持續領跑。濟南信息技術裝備、高端軟件、超算、信創產業、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成功獲批國家軟件產業基地、國家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和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速17.2%,規?偭空既〉陌氡诮,創新平臺、資質資格、優秀產品等10項關鍵指標連續18年居全省第一位,擁有全國軟件百強企業13家,中國互聯網百強企業4家。
產業數字化加速推進。濟南是全國唯一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工業互聯網示范區“三區疊加”的城市,先后獲批建設6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獲評浪潮云洲國家級“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和52個省級工業互聯網示范平臺,上云企業數量突破5萬家!皟苫比诤现笖颠_到95.21,比2016年提高16.46,連續3年居全省首位。培育市級以上智能制造標桿企業和智能工廠142家,入選山東省現代優勢產業集群+人工智能示范項目102個,居全省第一位。
城市數字化走在前列。濟南大力推進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建成5G基站設施3.5萬余處,成功入選國家首批5G商用城市、千兆城市、新型信息消費示范城市、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試點城市。建成開通濟南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固定寬帶平均可用下載速率居全國主要城市第四位、全省首位。獲批建設國家“星火·鏈網”超級節點,啟動全球首張確定性網絡。
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形成 “暢通之都”優勢顯現
從之前“鈍感之城”“擁堵之城”,到如今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會的“暢通之都”,黨的十八大以來,濟南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加快形成,交通運輸事業走過了飛速發展的“非凡十年”。
濟南交通運輸綜合承載能力快速提升!稘辖y計年鑒》顯示,2021年末,公路通車里程數18200.1公里,是2012年末(12297公里)的近1.5倍,其中,高速公路里程數737.8公里,是2012年末(347公里)的2.1倍;擁有民用機動車344.7萬輛,是2012年末(139.6萬輛)的近2.5倍。
目前,濟南市內主次干道優化打通、高快一體“立體交通”網絡暢通,成為最硬核的交通支撐;公交都市的打造,新能源公交車的更換,軌道交通一期建設規劃三條線路的聯網運營,構成泉城最暢通的“通勤血脈”……在濟南這座城市蝶變過程中,濟南交通運輸事業快速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交通貢獻”。
2022年,濟南計劃實施交通重點項目161個,預計完成投資659.3億元,綜合立體交通網建設將實現新突破。濟南加快構建京滬1條主軸,沿黃、青銀2條廊道,至冀南、皖北、蘇北地區的3條區域通道,積極謀劃交通未來發展。
濟南將加快建設濟鄭高鐵,強化與“鄭州-西安-蘭州-西寧”高鐵銜接,支撐黃河流域“一字型”大通道加快形成。除了鐵路外,濟南還實施京滬、京臺、濟廣等高速改擴建,為重塑“山東的路”交通品牌作出“濟南貢獻”。
“海陸空”齊發力。8月27日,濟南遙墻機場二期改擴建工程建設推進會在濟南召開,標志著工程進入啟動建設階段,濟南全力打造國際級4F機場。打造河海聯運新通道。完成小清河航道主體工程建設,高標準建設國內一流的內河智慧港口,力爭航道和港口主體工程年底同步完成,具備通航條件。積極配合深入研究京杭運河與小清河連通工程,加快實現內河航運“通江達!。
今年,濟南還將加快實現省會經濟圈城市間高鐵直通,以濟南為中心,打造輻射周邊6座城市的“1小時經濟圈”。積極構建高鐵、高速雙通道,加強濟南和周邊25個縣域單元互聯互通,服務1800萬人口。濟萊高鐵、黃臺聯絡線年內建成,屆時實現濟南鐵路總里程800公里。
鄉村振興扎實推進 農民“三感”顯著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農業農村系統以深化農業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補齊“三農”領域短板為要務,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著力推動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農業農村面貌發生歷史性變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取得積極進展,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
2012年濟南市農民人均純收入11786元,到2021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2580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2.54。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由2012年的35.6%下降到2021年的30.5%。全市第一產業增加值由2012年的252.9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408.8億元,占全省比重從5.9%提高到6.8%。
農業綜合產能穩步提高。濟南認真落實藏糧于技、藏糧于地戰略,科學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285萬畝,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525.5萬畝,著力擴大雜糧雜豆面積,大力推廣綠色高產技術,糧食綜合產能突破293萬噸,連續18年豐產豐收。
現代農業產業深度融合。聚力打造泉城農業“十朵金花”,培育形成農業特色產業核心基地超70萬畝、年產值逾200億元的優勢產業集群,平陰玫瑰、章丘大蔥入選全省農業特色產業培育計劃,創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產業強鎮等“國字號”“省字號”平臺130余個。
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2020年如期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21.1萬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33.9萬黃河灘區居民圓了安居夢。2021年精準發現返貧新致貧風險,累計納入動態監測人員541戶、1439人,全部給予針對性幫扶,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鄉村環境面貌不斷改善。全面完成村內弱電線纜整治,共創建清潔村莊3135個,農村無害化廁所普及率達90%以上,農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水平不斷提升,街巷道路硬化基本實現全覆蓋。農村改革活力充分迸發。5828個集體經濟組織完成登記賦碼,累計實現分紅20.8億元,集體資產股權質押貸款達到5227.6萬元。(來源:舜網-濟南日報)